日历一页页翻过,从今年6月18日告别家乡,到如今在新疆莫索湾垦区检察院扎根百余日,这段援疆时光已悄然沉淀下温暖的印记。出发前,阜新检察机关“双向奔赴”的援疆理念便深植我心——带着家乡检察工作的实践经验而来,我要将规范办案、精细履职的方法落到莫索湾检察实务中,同时更要做精神“汲取者”,以学习者的姿态,从莫索湾检察人扎根戈壁、守护边疆正义的执着里,激发不畏艰辛、坚守奉献的力量,让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,成为彼此成长、共护公平的生动注脚。
初遇与初心:在印象与理念中锚定方向

初抵莫索湾,团场大集的热闹烟火、检察同事拎着普法手册的轻快奔走、军垦粮仓地基下防潮的芦苇靶子,勾勒出我对这片土地的初印象。以十五年援疆积淀为基石的新援疆模式,始终是我履职的指南针。“精准化”协作要求“按需对接、靶向发力”,“菜单式”服务强调“按需点单、精准配送”,“全方位”合作追求“输出‘阜新经验’、体会‘兵团之魂’”——“双向奔赴”的初心,让我在初入莫索湾垦区检察院时,便锚定了“不搞泛泛而谈,只做精准实效”的工作航向。
精准化协作:靶向破题,以经验对接实务需求

“精准化”协作的核心,是循着需求找方法。融入这里后,我将这份“精准”注入日常履职:参与检察官联席会分析案件,每周三赴莫索湾公安分局侦查协作办公室研讨案情时,都结合阜新办理同类案件的经验,针对本地涉及农药的非法经营罪案、涉及棉花收购的诈骗罪案、涉及未成年人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等,梳理审查思路、提出办理意见,让“精准输送”切实转化为“靶向破题”。
“菜单式”精准服务,激活未检援疆实效

在与领导同事深入交流,捕捉到莫索湾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迫切需求后,我着手从两方面推进:一方面,促成莫索湾未检IP形象“小莫”,与原单位海州检察院的“小杜哥哥”开展跨地域联动,共同策划拍摄系列普法视频,用鲜活的IP互动降低法律知识理解门槛,为边疆未检宣传注入亲和力;另一方面,在校园普法中,以海州未成年人真实案例为“活教材”,向当地学生、家长细致拆解案件中的法律风险,用“身边事”讲透“法律理”,这种“菜单式”服务,既让海州未检经验在莫索湾落地生根,也让我精准把握了边疆未成年人保护的真实需求,实现了“经验传递”与“需求响应”的双向奔赴。
触摸军垦魂,从博物馆到办案一线的精神传承
随着对这片土地的熟悉,军垦博物馆成为我与历史对话的重要窗口。推开厚重的门扉,时光仿佛倒流,更让我读懂“兵团精神”是深植于这片土地的坚韧。这份触动,更源于与同事并肩工作的点滴:为帮助未成年被害人申请司法救助,同事驱车一小时一次次深入连队走访取证;他们用扎根一线的执着、服务群众的热忱,将军垦人“能吃苦、能战斗”的精神,无声融入办案的每一个细节。如今凝望“军垦第一犁”雕塑,战士们挺直的脊梁与同事们的身影渐渐重合。我愈发清晰:军垦精神绝非尘封的历史,而是代代相传的火炬。我们援疆人既要做见证者,更要做忠实的传递者,将在莫索湾汲取的“坚守”与“奉献”带回,融入阜新检察履职,让军垦精神在两地检察人的接力中,持续照亮守护公平正义的征途。
三个多月过去,莫索湾的棉田由绿染金,我也褪去初至的茫然。这段时光里,我收获的不仅是案件侦破的成果,更有从兵团精神中体悟的“坚守”,从新疆同事身上见证的“奉献”——他们如一束光,照亮援疆征途,更让我真切懂得:最好的援疆从来不是“单向付出”,而是在这片热土上,一边耕耘一边成长,一边传递温暖一边汲取力量。